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信息-->村镇建设-->详细信息
美丽乡村 住建部门在行动
2013/9/17 9:42:33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字体:  】【颜色: 绿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在当前城乡差距大、两元化突出的国情下,乡村无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场。

    当前推进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旨在打造天蓝地绿、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是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的具体化。

    从村屯环境,到住房安全,从基础设施,到特色风貌,从农村产业,到城乡统筹,围绕打造“美丽乡村”,广西住建部门正持续地探索和实践,一系列工程深度实施,让大批农村面貌骤变,群众收获沉甸甸的民生红利。

    我们试图对广西住建部门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思路、情况、经验等,作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求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得更扎实、更深远。

    ㈠
    【解题“垃圾围村” 】
    营造清洁家园

在三江侗族自治区县林溪乡冠洞村,每天都有垃圾转运车清运垃圾

    8月,秋高气爽,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清澈见底的林溪河从古老的吊脚楼下潺潺流过,山水之间,整洁漂亮的民族村寨跃然入目。62岁的杨珠艳倚窗而望,眼前村寨环境的美丽嬗变令其感慨万千。 “过去垃圾没处放,也没人清理,只能堆放到路边焚烧,或者就倒进河边,等洪水来了冲走。”

    冠洞村曾经的“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并非个案。过去,农村垃圾数量少,种类单一,易分解,可以喂鸡、喂猪,或采用堆肥、自然腐烂等方式消解,垃圾污染还不是个问题。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塑料、废纸、废旧金属、电子电器废弃物等难以降解的垃圾与日俱增,处理难度加大。村屯周围、池塘水沟、田头岸边,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被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已经严重威胁农村的生存环境。

    据测算,广西每天产生农村垃圾约1.63万吨,清运量仅0.34万吨,约有八成的生活垃圾被随意堆弃。专家分析,这背后,既有村民卫生意识淡薄、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折射出当前农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乏力和公共产品的不足。

    近两年来,广西通过实施“村收—镇运—县处理” 、“村收镇运片区处理”、 垃圾就地分类处理等模式,为“垃圾围村”解题,还农村美丽容颜。

    林溪乡冠洞村是三江县“村收镇运片区处理”试点。每天上午9点钟前,杨珠艳都要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一番,然后装袋放到家门口的联户垃圾桶里。很快,便有保洁员前来收集,运到公路边的村级垃圾集中桶。最后由垃圾转运车拉到附近的程阳八寨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母施村异地安置场距离隆林县城约30公里,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将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收集、资源化再利用与就近焚烧处理相结合,也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末端处理问题。

隆林各族自治县母施村异地安置场整洁的村容村貌 

    为清洁乡村,目前全区住建部门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14个,配备垃圾收集箱(桶)6.34万个,新建村庄垃圾池1.87万个,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清运三轮车1.48万辆。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介绍,今年,广西将基本完成75个县(市)“村收—镇运—县处理” 试点区域的项目建设。力争到2014年底,合计完成2000个村屯的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实现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集运处理20公里范围内的全覆盖,其他区域的村屯基本实现农村垃圾就地处理。

    在农村环卫设施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专家提醒,农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是农村垃圾处理深入推进、长效管理的重大阻碍。

    比如,在不少农村,经过几个月的集中投入和整治,乡村公共卫生配套设施建起来了,几十年的垃圾山、臭水沟不见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积垢”却难以在短期内清理,部分群众的不自觉、不自律,使得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等现象反复出现,总是治标不治本。

    专家建议,一方面,应从解决体制机制和公共财政投入问题入手,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供资金、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农村垃圾治理的思路、决策,一定要以群众意愿为前提。政府不能一切包办,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上项目,而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垃圾治理要与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要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专家还提醒,农村垃圾处理应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引导群众进行就地分类和回收利用,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

(1) (2) (3) (4) (5) (6)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