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栏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永续发展
2013/5/5 11:58:46   来源:山西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定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最新探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继承发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理念,把发展目标从 “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有45处,同时,“自然”一词频频出现在报告中,成为又一个关键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

    提法更加亲切。“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代会报告用这种温情的呼唤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浓浓人文情怀。

    要求更加严格。党的十八大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明确提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通过划定红线、建立制度,体现了我们党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国际责任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上提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明确了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我们处理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值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等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我们下一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找准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症结”,开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药方”。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一幅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图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一幅幅蓝图,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探索史。从党的十七大“社会建设”到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幸福中国”到“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跨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有“心忧天下,关爱百姓”的情怀,更有实现“山河也要秀美,人民也要幸福”的气概。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最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本身就在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他们提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的论断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为我们今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攻坚期,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要求我们基于现实的变化搞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是针对当今世界环境形势和我国环境现状所提出的科学决策,是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的新探索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继承发扬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先贤们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倡导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荀子就曾说:“圣人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 “圣人之制”;孟子更是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把关爱百姓与爱护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 “仁民爱物”思想。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把自然放在优先的地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这是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意味着生态文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畴,渗透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理念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我们在进行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时,同样要尊重人民群众、顺应人民意愿、保护人民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在文化建设时,也要尊重文化传统,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保护文化遗产,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指导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也指导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这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郭建平 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打印】【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制作维护: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电话:0771-2260025  电子邮件:gxcic@gxcic.net
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建设大厦14楼  邮政编码: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