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栏
从梦想到现实的历史跨越
2013/2/10 12:38:48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颜色: 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发展状态、水平和阶段的新归纳,又是对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的新的阶段性战略设计。从“小康梦”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大跨越,昭示着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

  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梦想

  一个没有远大梦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小康社会思想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代表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与向往。

  目前学术界公认,“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面对长期战乱和民众困苦,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对未来理想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观最具影响力。《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这里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虽然有别于大同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儒家关于大同、小康社会的观点、概念为普通民众所掌握和接受,成为许多人所憧憬的能够实现的理想生活状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在封建主义统治和影响下,大同、小康思想的发展历程复杂而艰辛。无论是大同或是小康思想都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而且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上来构建,始终不可能找到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正确阶级力量和物质力量。虽然中国社会也曾出现过“开元盛世”等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较好时期,但这种盛世中多数人仍然遭受沉重剥削,绝不是多数人的理想社会。

  中华民族没有在困难面前就此停止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小康社会梦想的全新篇章。

  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南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懈追求和探索,开创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康社会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恰如习总书记强调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虽然在探索如何进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建立了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整地描绘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正式有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五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迄今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得最为详尽的蓝图。这标志着,我们党形成了全面系统完善的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从空想到科学、从思想到规划、从建设到建成,中国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一步步清晰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概念,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真正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追求与社会发展现实道路的统一。

  历史跨越的坚实基础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进入富裕或接近富裕。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另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区域达到21个,占总人口比例的63.3%,超过40%的人口达到高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即使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0.540)地区,也与已经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印度相当(0.542)。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实现了“十年一个台阶,二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格局”的大跨越。

  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伟大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些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铸辉煌的信心。

  任重道远的宏伟蓝图

  从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到党的十八大的“全面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对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挑战将更加艰巨。诚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有所弱化,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发具有挑战性。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目标”的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要求,不断赋予新内涵,更加全面、更加丰富。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的更高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用辛勤努力和优异成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许三飞)

 
打印】【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制作维护: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电话:0771-2260025  电子邮件:gxcic@gxcic.net
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建设大厦14楼  邮政编码: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