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栏
还乡村清洁家园(组图)

——广西乡村建设见闻之一
2014/6/9 11:54:56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字体:  】【颜色: 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近年来,尚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实施清洁乡村、农村危房改造、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等一系列惠农工程,大批宜居乡村相继崛起,农村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北海市福成镇新安村优美的生态环境

    “脏乱差”,是农村环境心头之痛。而在广西北海市涠洲镇,这个拥有53个自然村,以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涠洲岛而名声鹊起的小镇,每天接待游客近1700人次,日均产生垃圾量达40吨,却能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始终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在涠洲镇,每个村配备有保洁员和垃圾箱,通过村收,镇运,压缩打包,船运,每天把岛上的生活垃圾运到北海市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日处理污水能力400吨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正加快建设。

    涠洲镇镇长王晓峰介绍,“环境卫生的改善,不仅有效保护了海岛的生态,还促进了当地旅游及渔业、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得益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八桂乡村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乡村刮起清新之风

 

清洁乡村活动,促进北海涠洲岛旅游发展

    过去,涠洲镇也曾遭遇 “垃圾烦恼”,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或进行简单焚烧处理,历史垃圾堆积,卫生死角较多。生活污水主要靠化粪池分散处理,对地下水、生态等造成污染。

   与涠洲镇一样,随着生产生活发展,昔日洁净的田园乡村正被“晴时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的乱象包围。据2013年的统计数字,广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63万吨,清运量仅0.34万吨,意味着有8成的生活垃圾随意堆弃,污水乱排难以测算,造成农村生态不断恶化。

    去年4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启动,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告别“脏乱差”。据统计,一年来,广西整合各类资金150亿元,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442座,配备垃圾清运车24.47万辆,建成村屯污水处理设施1.24万套。

    “过去大家图省事,习惯把垃圾往池塘丢弃,污水直接往里面排放,环境邋遢得很。”在北海市福成镇新安村,村民叶长秈正提着垃圾铲拿到百米开外的垃圾箱里倒放。

北海市福成镇新安村过去邋遢的池塘变为景观湖

    老叶说的,是村头那个足球场大小的池塘。记者看到,池塘岸边建有景观亭,硬化的村道绕过池塘延伸至农家门口,绿树、楼房倒映其中,几只鸭子时而打破水面的平静。环境变靓后,老叶总喜欢晚饭后绕着池塘溜达两圈。

    在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弄朋屯,一个占地25亩的竹林休闲小公园,竹深林密,曲径通幽。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村民的天然垃圾场。明仕山水客栈老板梁丽萍称,“村里明显比以前干净多了,现在生意是越做越好。”

    近日,北流市沙垌镇三江村、民乐镇罗政村等11个村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粪便无暴露村庄”称号。

    保洁不搞“一刀切” 

田阳县露美村新貌

    农村点多面广、位置偏远,垃圾如何处理?污水如何收集?广西在“清洁乡村”活动中,不设全区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探索适合不同乡村条件、低成本、农民易于接受的垃圾污水处理模式。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不时有村民提着垃圾桶到村道旁的垃圾箱倒放。到了下午18:00左右,便有垃圾收集车前来清走这里的垃圾,运往村子700米外的利周瑶族乡中转站,再由转运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

    百达村这种“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主要针对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处于县城垃圾处理场约20公里范围内、交通较方便的村庄被广泛应用。目前广西已基本完成75个县(市)完成县域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项目建设,正逐步投入运营。

    而在一些偏远、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片区集中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就地处理模式。

    地处喀斯特山区的凤山县拉仁村,结合土地有限、地下河丰富的特点,建设“一炉两池”垃圾处理设施,“一炉”即垃圾焚烧炉,“两池”即垃圾化粪池和可回收垃圾储存池,总投资不到3万元,却具备焚烧、发酵和回收等功能,可以就地消纳长峒、拉仁、凤凰三个村6000多村民的生活垃圾。

    与越南仅一河之隔的龙州县上灶屯,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环境洁净宜人。他们以4户为一单元,统一修建小型生态过滤池,将生活污水通过自然过滤、植物吸收净化达标后排入管道,有效解决了污水乱排问题。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广西摸索出堆肥、沼气池处理、焚烧处理、垃圾热解、水泥窑协同处置、就地填埋等六种垃圾处理路子,对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了成功尝试。 

    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吴伟权介绍,到今年底,广西将累计完成2000个村屯的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实现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集运处理20公里范围内的全覆盖;具备分片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条件的区域,实现垃圾清运处理全覆盖;其他区域村屯基本实现垃圾就地处理。

    同时,将加快实施小康示范镇、特色名镇、重点流域乡镇和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要我扫”变“我要扫”

    “清洁乡村”活动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让群众唱主角,自我管理,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群众逐步由“要我扫”变为“我要扫”。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杨瑞联老人常常逐家逐户查看卫生状况,发现问题,便在门前贴上一张卫生检查卡,里面写有“存在问题及建议”等信息。

在三江侗族自治区县林溪乡冠洞村,每天都有垃圾转运车清运垃圾

    杨瑞联是村里老年人协会成员。杨瑞联说,他们目前有180多名会员,主要负责村里日常的环卫监督,每个月集中研究村屯环境问题,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走进合浦县廉州镇廉北下村,路面干净,绿树掩映,果树探墙,清香阵阵。村民王家海说,“环境变好了,晚上大伙都喜欢出来唱上几首,跳上几曲!”

    北下村从去年村民郑重在《环卫公约》盖上100多个红手印起,开始实行“家庭负责–10户联保–自我管理–互相监督”的卫生管理模式,大家既要自扫“门前雪”,还要管好别家卫生。

    据了解,今年底,广西所有村屯将制定完善“清洁乡村”村规民约,落实保洁员,加快形成统一管理、相互监督、自我约束的村落社区化管理模式,促进村屯卫生管理长效化。

    清洁带来产业效益

    在广西农村,变的不只是环境卫生。“清洁乡村”还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文化韵味,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都隆村位于天峨县六排镇北部,过去群众的居住环境恶劣,到处是泥巴路、土坯房,缺乏生产基础设施,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产业却无从发展。

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新貌

   记者日前走访都隆村,但见清流旋绕,绿意漫野,一幢幢凸显民族特色的新民居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一条蜿蜒而平坦的村道从村头一直通达后山700多亩的百香果基地。

    在“清洁乡村”活动中,都隆村统筹推进风貌改造和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建设。改造后的民居古朴淡雅,村屯道路通畅便捷,排水系统纵横有序,污水垃圾处理、太阳能路灯等设施配备完善。得益于人居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百香果、烤烟、穿心莲、标准化养猪、林下养鸡等产业项目正茁壮成长。

    据自治区住建厅“美丽办“负责人介绍,各地把“清洁乡村”活动和城乡风貌改造、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传统村落保护等相结合,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挖掘民族文化,积极探索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良性互动的路子。

    “以前路不通,汽车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只是小打小闹种几分地的百香果,然后用小背篓背出村外售卖,赚来的钱也仅够买回些油盐酱醋。”都隆村村民宁莉瑛说,如今,她的百香果种植由小做大,去年有近20万元进腰包。(陈世山  宁国用)

 
打印】【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制作维护: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电话:0771-2260025  电子邮件:gxcic@gxcic.net
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建设大厦14楼  邮政编码: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