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领导讲话 | 文件通知 | 部门联动 | 视频点播 | 媒体视角 | 图片报道 | 市县动态
详细内容
乡村新风扑面来——城乡风貌改造三期工程扫描(组图)
2012/2/13 10:05:15
【字体:  】【颜色: 绿 】 

    在桂平市西山镇的前进村,近来发生这样一件新鲜事:每逢节假日,常有城里人驱车前来村里租房居住。城里人为何迷恋上了小山村?

    “如今村里的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我们村租房住,咱村里既有租金收入,又有人帮打理旧房子!”前进村委会副主任黄柏忠说。

    2011年,广西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三期工程,突出农村产业培育、特色塑造和环境整治,让山村换上了新装,农村有了产业支撑,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有了特色产业 百姓生活有奔头

    前进村坐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山脚下,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但过去却带着“贫困村”的帽子。

    端着金饭碗,为何富不起来?事实上,前进村的困惑,在农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产业的支撑。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说:“依托风貌改造加大对农村的支持,不单只从资金、设施等方面进行输血,更重要一个层面,是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进行造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前进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去年风貌改造后,他们以建设特色旅游名村为目标,对村屯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完善停车场、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根据生态旅游需求,发动群众进行花卉、茶叶和优质水果种植,培育和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果树葱茏,池塘成片,流水淙淙……来到前进村的城里人,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桂平城区工作的梁德平说,他喜欢邀上三五好友,驱车来到前进村,在租赁的农家小院里,种种菜、喂喂鱼、打打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

    随着城里客人的日渐增多,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水涨船高。按照规划,改造后前进村年接待游客将超5万人次。

    在中越边境凭祥市友谊镇的平而村,农民覃敬华收获的却是另一种喜悦。“运输一车可以赚150块钱,一天下来赚足了!”覃敬华每天在平而互市点码头搞运输,可观的收入让他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在这里,很多往返中越边关的货船正忙着装卸货物。

    平而村与越南隔河相望。凭祥市对外开放以后,开设了平而边民互市点,对越边境贸易额逐年攀升。依托这些优势,去年以来,他们正大力培育发展边境贸易、物流配送、边关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房屋立面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特色工贸名村。

    如今在平而村,1/3的村民参与边境贸易或交通运输业,每年与越南的边境贸易额超过1000万元,农民年收入达1.3万元以上。

    平而村文书覃伟逢告诉记者,政府将投资2.77亿元,在平而边民互市点所在地平而街,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集边贸互市、旅游观光、居民商住于一体的边民互市集镇。

    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去年,城乡风貌改造三期工程涉及181个乡镇、813个村屯,大部分村镇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设施;34个特色名镇名村编制了专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村镇产业定位和主要发展方向,开展了与之配套的项目建设,一批凸显工贸、生态农业、文化和旅游特色的名镇名村脱颖而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重塑民族民俗文化 乡村尽显壮乡魅力

    白墙、灰瓦、马头墙……走进南丹县车河镇八步村,一排排富含土司文化韵味的民居依山而建,令人耳目一新。

南丹县车河镇八步村新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存却没有在城乡建筑中得到有效传承和彰显,走进农村,大多是外观杂乱、毫无特色的“竹筒房”,影响了农村的形象和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主要以自然村落为共同生活群体,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和传承,要靠农村来承担。”专家指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着深刻变化,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濒临淡化和失传。

    广西通过城乡风貌改造,加强对地方民族文化、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挖掘和推广本地世居民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符号,农村建设突显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与文化旅游经济结合,提升了农村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宜州市刘三姐乡下枧河畔的马山塘屯,是靠挖掘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旺起来的一个小山村。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紧畔马山塘屯的下枧河,有着许多关于刘三姐的美丽传说,河口有“望妹石”,沿河有当年的对歌台、传歌台、定情树……

宜州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新貌

    在风貌改造中,他们围绕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把民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全屯拆除了30户泥瓦房,新建和改建了30栋凸显壮乡风格的农家旅馆,并建成游乐园、垂钓区、民俗小广场和停车场等设施。

    山歌对唱、壮族舞蹈表演、投绣球、篝火晚会……在村里的“壮古佬”民族风情园,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游客的互动和参与,让游客体验到了壮家的民族风情。

    民俗旅游的开发,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他们在忙完自家甘蔗、桑蚕等农活后,纷纷投入旅游服务:或参加演出,或开办“农家乐”餐馆、小卖部,或将楼房改造成旅舍。在年人均纯收入的7000元中,旅游业收入占了近1/3。

    去年9月24日,广西(宜州)彩调保护传承展示基地在山塘屯揭牌成立。此后,马山塘屯将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弘扬彩调等地方剧种的工作。

    农村环境悄然变化 群众生活更惬意

    广西城乡风貌改造,还突出绿化、道路、饮水、水利、卫生等民生项目的实施,推动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很受农民欢迎。

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五保公寓楼

    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村尾一个低洼地带,过去基本每年都遭受洪涝灾害,17个生产队的800多亩土地被淹,损失约16万元。

    实施风貌改造后,政府为村民建设了一个投资129万元的小型水利工程,终于消除了村里农业生产的水灾隐患。

    此外,该村还建设了环村道路、人畜饮水项目、村级垃圾处理项目,以及五保公寓楼、卫生室、图书室、远程教学室、文艺培训室和健身场地等设施,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村河尾屯,穿村而过一条清澈的小河。韭黄收获季节,村民每天在这里清洗后,便装车运往广东、湖南等地。

    而在过去,河尾沟淤泥堆积、垃圾漂浮、水质污浊,村民苦不堪言。“以前在河里洗东西,手上常常生沙虫。”

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村河尾屯优美的人居环境

    为此,该村对河尾沟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开展景观改造。同时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将全村470人的生活废水,集中收集到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再循环使用或排放到河尾沟下游。

    水清了,生态好了,群众的文明素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介绍,如今大家都很爱护这条河,村里安排有专门的清洁人员清理小河的垃圾和杂物。

    2011年,城乡风貌改造三期工程所覆盖的村屯都安排了绿化、道路和排水沟建设,84个综合整治村屯还建设了远教站点、卫生室、篮球场、文化书屋、计生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科技示范户、五保户维修、垃圾池、农村饮水安全等10多个项目,共解决了农村近3.3万人安全饮水、8万人出行问题,改善了约4.5万人的卫生和文体条件。

    整合资源投向农村 促进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还很明显,农村,依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平台,加上融资渠道单一,各种涉农资源的投入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良好的综合效应。

    广西在城乡风貌改造实践中,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和涉农资金,集中向农村倾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2011年,广西各级财政投入城乡风貌改造近10亿元,共有涉及建设、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等部门的32类涉农项目投入农村,迅速激活了农村的内生动力,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明显变化。

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新貌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去年以来,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共投入205万元,帮助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完成了进村大门、农村低压电网、月杮销售市场、村委会综合办公楼等项目的建设与改造,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企业结对帮扶的一个成功例子。据统计,2011年全区共落实城乡风貌改造企业帮扶资金约3452万元。

    “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主要通过直接投入、合作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帮助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培育生产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村镇自我发展能力。”吴伟权介绍。

    在加强企业帮扶的同时,广西还注重对村镇资源进行整合和包装,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有效拓宽了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以羽绒产业园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目前已达成投资意向上亿元。大新县硕龙镇将名镇建设与德天景区建设相融合,把镇区旅游步行街等项目纳入景区整体招商项目中,目前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宁国用)

广西建设网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