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领导讲话 | 文件通知 | 部门联动 | 视频点播 | 媒体视角 | 图片报道 | 市县动态
详细内容
不出村也能挣钱——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侧记(组图)
2013/9/25 15:47:22
【字体:  】【颜色: 绿 】 

    山歌对唱、壮族舞蹈表演、投绣球、篝火晚会……在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下枧河畔的马山塘屯,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游客的互动和参与,让游客体验到了壮家的民族风情。

    中秋节期间,村民覃永良的“壮人阁”餐馆生意很是火爆。“这两年村里的旅游一天天热闹,生意越来越旺了!”

    “十二五”期间,广西打造100个特色名镇名村,以点带面提升农村产业水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有13个特色名镇名村通过自治区验收命名。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说,名镇名村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随着大批民生项目的投入,正逐步释放出宜居、宜业、增收等多重红利,成为富裕一方百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

    重塑民族文化 农民吃上旅游饭 

宜州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  宁国用摄

昭平县黄姚古镇  宁国用摄

    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的重塑。通过挖掘壮、苗、瑶、侗、京、么佬、毛南等世居民族以及桂北民居、岭南民居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元素,分类分区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景观小品、空间环境建设,加强对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重拾乡土文明,提升农村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助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马山塘屯是靠特色旅游名村建设,挖掘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旺起来的一个小山村。村屯前的下枧河,流传着望妹石、对歌台、传歌台、定情树等许多关于刘三姐的美丽传说。

    以此为依托,全屯拆除了30户泥瓦房,改造或建成凸显壮乡风格的农家旅馆,同时建起民族风情台、休闲垂钓区、河岸竹林、旅游码头、游泳池、停车场等设施,打造集民俗接待、风情娱乐、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来自南宁、柳州等地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带火了这个原本寂静的小山屯。 村民黄金莉说,“在忙完桑蚕等农活后,参加旅游公司组织的刘三姐民俗风情表演队的演出,一年就有7000多元的收入。”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生态景观优美。但很多地方“千村一面”,特色塑造不够明显,走进农村,大多是外观杂乱、毫无特色的“竹筒房”,影响了农村的形象和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自然村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共同生活群体,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和传承,要靠农村来承担。”专家指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着深刻变化,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濒临淡化和失传。 

    在特色文化名镇——昭平县黄姚镇,活跃着一支由15名农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他们每天为来自八方的游客表演富有民间特色的地方彩调,成为古镇旅游的一大亮点。

    年过70的古德全说,黄姚彩调是当地的文化瑰宝,他要把这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艺传授给年轻人,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民生项目倾斜农村 群众过上城里人生活

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鸟瞰  陈一铭摄

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农家小院  宁国用摄

    对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的钟惠兰来说,环境卫生不再是件头痛的事。院子里的鸡粪便用水一冲刷,便直接流到墙根一处洞口,那里与村里的污水处理池相连通。厨房和卫生间也都修建有这样的管道,“现在家里再也闻不到废水粪便的臭味了。”

    罗政村今年正式命名为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与很多乡村一样,过去,罗政村的生活虽然富裕起来了,但却面临环卫设施缺失,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的尴尬局面,群众为此苦不堪言。

    针对涉农资源投入分散、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困境,广西名镇名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通过编制乡镇总规、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改善民生和发展产业建设项目。

    在专项规划的引导下,住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等部门实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投放机制,充分整合各种涉农资源,按照菜单式安排资金和项目。目前,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各部门财政共投入9个多亿元,完成了900余个项目建设,实现改造一片,集中显效一片。与此同时,各地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带动各方投入的多元投融资格局,目前已有多个名镇名村与企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社会投资总额预计达到15亿元。

    得益于资源的集中投入,包括罗政村在内的名镇名村建设加快推进,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便民利民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发展开始有了强劲的“底子”。

    近日,记者走进罗政村,郁郁葱葱的果林中,错落点缀着别致的农家别墅,汩汩清流在村中回旋曲绕,一派人水和谐的田园景象。在罗政村,垃圾箱、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路灯、沼气池等环保设施一应俱全,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和农事体验区等也进行了改造和建设。

    基础设施支撑,造血功能增强。目前,罗政村基本建成优质水稻、提子、优质果苗、优质水果、油菜花、基础蔬菜等五大基地,农副产业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兴起。201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9060元。

    产业多点开花 足不出村也能挣钱

都安县大定村鸟瞰  宁国用摄

大定村竹藤草编编织品交货场  宁国用摄

     一个聚居着瑶、壮、汉、仫佬等7个民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的大石山区村寨,却打造了“全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的牌子。

    这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都安县大定村,是广西打造的工贸特色名村。以竹藤草芒编织产业为主导,提出到2015年,竹藤草芒编织产业出口创汇超亿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广西特色名镇名村“特”在产业,主打富民惠民牌。根据产业基础和禀赋,打造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四种类型的特色名镇名村。

    “通过政策、财税等倾斜支持,引导名镇名村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特色旅游等服务业,解放农村生产力,夯实经济发展后劲。”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说。

    在大定村,韦小敏既搞种植,又是上班一族。“农活闲下来,就为公司编织,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大定村共有9家规模以上的编织公司,产品经由广交会直接出口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同时,还为周边大化县、马山县等地数万农民提供了就业。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农村就业,还有效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岑溪市归义镇以工贸名镇建设为契机,开展商贸物流城和专业工贸市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2012年底,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较工贸名镇建设前分别提升60.3%和67%。

桂林秀峰区鲁家村  刘文华摄

    在桂林市秀峰区鲁家村,特色旅游名村建设更是让农村产业多点开花。依托鲁家豆腐文化、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该村规划建设旅游商铺区、特色餐饮区和农家小宿区,推进商居一体化,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从事商业、旅游、手工、饮食等生产,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过去村里只有几户人家开店搞‘鲁家豆腐鱼’,多数人还是靠种田为生。”村长阳燕军感慨地说。(宁国用)

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