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件通知 | 领导视察 | 工作督导 | 市县动态 | 经验交流 | 视频点播 | 图片报道 | 资料下载
三江侗族山寨构筑起现代防火安全网
2008/12/2 18:31:28   来源:广西广播网
    冬日初晴,记者走访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家村寨。

    踏上侗乡特有的风雨桥,抬眼望去,只见山坡上梯田层迭,村村寨寨依山傍水,寨头村尾树木参天,溪河长流。最为醒目的还是要属那些高低错落的吊脚楼,一幢连一幢,一排靠一排,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大的村寨有三五百家,小的村寨二三十家。风雨桥,吊脚楼,小亭阁,构成了侗族村寨醒目的标志。

    侗族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连片的木楼里,家家户户首尾相连,极具民族风情,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

    据统计,仅2001年至2007年,包括侗族村寨在内的桂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共发生重特大火灾43起,直接财产损失4000多万元。火灾使侗乡人民遭受了太多的磨难。三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潘远益:“侗族喜欢聚居,居住比较集中,而且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耐火等级低,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极易造成火烧连营这种现象。”

    火患肆虐猛于虎。2006年,自治区将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防火工程列为自治区50周年大庆项目,并选取融水、三江、龙胜三县13个自然村屯实施水改、电改火灾整治试点示范工程。侗乡人民成为了直接受益者,古老的侗族山寨也逐渐构筑起现代防火安全网。

    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少数民族村寨防火问题不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约束。2007年下半年,总投资1541万元的试点示范工程逐步开工建设,经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13个试点示范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工程效益显著,13个村屯均未发生重大火灾。”

    我区在进行防火整治工作中还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特色,将防火改造与民族民居保护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注意保护好吊角楼、鼓楼等风格独特的侗族民居建筑。

    三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潘远益:“我们把村寨防火改造跟民族民居保护工程相结合,所有的民居还继续保持木制结构建筑,也就是说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民居进行保护。”

新闻链接:

    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据2007年统计,广西侗族人口约33万7千多人,约占广西人口的0.67%,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6%。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等地,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 

    侗族在清代则多称为“峒民”、“洞家”或 “洞苗”,有的泛称为“苗”。民国时代,已经明确称为“洞人”、“洞家”、“洞民”或“ 洞族”。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侗族。    侗族多聚族而居。一个村寨有一个至几个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户。在侗族村寨,鼓楼是他们的标志,也是他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的风雨桥则是侗寨外面为过河而建筑的桥梁,造型十分别致。侗族的风俗习惯很具民族特色。饮食方面,以粳米为主,山区人喜吃糯米饭,爱打油茶 。擅长腌制酸菜、酸肉、酸鱼,有“侗不离酸”的说法。好喝自酿的甜酒和低度蒸馏酒。不仅如此,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很受群众的喜爱。侗锦、刺绣、银饰、侗布和竹藤编织等工艺美术品,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闻名全国。 ( 姚莉 周茜 韦玉文、梁克川)


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