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作纪实
2010/4/6 15:50:16
【字体:  】【颜色: 绿 】 
    合肥位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是全国惟一濒临五大淡水湖的内陆省会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8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70万人。城区有南淝河及其支流、十五里河、塘西河穿城而过,流入巢湖。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总体要求和政策支持,合肥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以水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上实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南淝河的总体目标,做到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水环境治理引领“大建设”热潮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以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为统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建设”热潮,并把水环境治理摆在“大建设”的突出位置,明确目标、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质量优、效果好等特点。“大建设”以来,仅2008年、2009年两年,就建成大、小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1.7万吨;新增污水主干管网1101公里。目前,合肥市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0座,总处理能力达75.2万吨/日;建成污水主干管网2874公里,污水泵站38座,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2008年,合肥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在全国36个大城市中连续排名第一;2009年,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综合考评继续领先。随着合肥市水环境治理工程陆续竣工使用,投资效益、环境效益日益显现,在全市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503.8亿元,年均增长25.4%%的情况下,原污染较为严重的巢湖西半湖和市区主要河道南淝河的水质正在逐步好转,高锰酸盐下降30%、8.7%,氨氮下降40.5%、18.8%,总氮下降23.6%、22.8%,总磷下降57%和23.3%,呈现经济高增长、污染物负增长的良好态势。环城水系、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市被授予了“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推进规划建设,强化运行监管 

  为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总体目标,合肥市调整专项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强化运行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科学调整规划,合理布局污水厂网。合肥市调整后的规划以中心城区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划,按河流水系将全市分为南淝河、十五里河等7大污水系统。调整后的规划统筹城乡,把市区周边三县的部分区域污水纳入城区污水系统,将长丰县双凤、肥东县撮镇、肥西县上派等区域的污水收集至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规划3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1.7万吨/日,新建污水主干管1500公里。根据污水专项规划,合肥市按流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合理布局:在南淝河和二十埠河流域,取消了朱砖井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5.5万吨/日),新建小仓房污水处理厂,并将规模由30万吨/日调整到60万吨/日;在派河流域,取消科学城污水处理厂(30万吨/日),将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由30万吨/日调整到60万吨/日,并覆盖了肥西县城等区域;在十五里河流域,取消谢老坝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由20万吨/日调整到30万吨/日。取消的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内的污水通过转输管进行调整沟通。同时,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布局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 

  (二)坚持管网优先,确保污水全部收集。由于历史原因,合肥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尤其是老城区一些单位和住宅小区污水管网错接、漏接现象较为严重,造成部分污水经雨水管或明沟直接排入河道。据此,合肥市首先将沿河全程截污作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重点,沿河道两侧埋设截污管,将原流向河道的污水全部兜底截流,就近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合肥市173.6公里沿河截污管已完成153公里,其中南淝河市区段17.3公里河道的43.5公里截污管全部建成,并设截流排污口47个,河道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其次,全面开展管网普查,实施打通断头管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普查市政道路管网1867.5公里,整改污水管网错接、漏接、混接132处,打通断头管78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212公里。再其次,不断完善已运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在施工组织上,打破了过去管网必须随道路同步建设的惯例,只要道路规划红线确定,则尽量创造条件,先行组织管网施工。最后,明确重点区域管网建设责任。如工业园区是污水管网建设的薄弱环节,该市将其纳入县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督促加快支管网的建设进度。 

    (三)加快厂站建设,确保污水全部处理。合肥市一方面发挥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优势,建成运行经开区一期等污水处理厂4座;另一方面,在新开发区域和管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建设了职教城等4座小型污水处理厂。为加快建设进度,合肥市把水环境治理列入“大建设”项目调度内容,着力做好水文章。4年来,该市的污水集中处理规模已由43.5万吨/日迅速增加到75.2万吨/日。随着在建的小仓房和经开区二期等2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至今年年底,合肥市污水处理总规模将达95.2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98%以上。 

  (四)坚持点面双控,加大污水控源力度。合肥市在沿河实行污水截流的同时,采取点源治理的方式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位于南淝河上游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场,原来每天约有25吨的垃圾渗滤液流入南淝河,经过2007年的综合治理,现在垃圾渗滤液全部安全处置。为减轻城市面源污染,拟在清Ⅰ/Ⅱ冲泵站实施初期雨水处理工程试点。大力改善公园水质,引进新技术,如标准组合不饱和炭生物滤池工艺,在老城区雨花塘进行水质净化工程试点;在滨湖新区采用马丁生物膜技术,将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该市在热电厂建成了12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年内还可新增120吨/日的焚烧能力。此外,正在启动利用火电厂余热干化污泥和焚烧项目。实施了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底泥清淤和崩岸治理,在浅滩湿地营造水生植物群落和防浪林。该市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新增水生蔬菜基地2.5万亩。实施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扩建董铺水库溢洪道,为南淝河生态补水提供充足水源。为减少污水排放量,合肥狠抓节水工作。与2005年相比,马钢(合肥)公司、氯碱化工等大型工业企业废水减少排放60%%以上。去年,全市日最高用水97.1万吨,远远低于132万吨的日供水能力。 

  (五)强化监管职能,污水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一是出台管理政策。合肥市修订颁布了《合肥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合肥市排水管理办法》,为强化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对厂站采用多元化管理。建成运行的10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了市场化运营。三是完善处理设施。对已市场化运营的污水设施,每年安排资金进行大修、改造。为确保设施安全运行,对所有厂站进行了供电双回路改造;并按照要求全部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四是严格监管。指派专人驻厂,每天对处理水量、出水水质和设施完好等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污水主干管网和截流管网进行清淤,保证污水输送畅通。2009年,合肥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2.3亿吨,完成COD削减量4.7万吨、COD减排量3385吨。 

  明确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一)细化工作目标,确保全收集全处理工作快速推进。2007年底,合肥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水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后,该市结合规划调整,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方案》,内容包括:2008年,主要新建望塘二期、十五里河一期等7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31.7万吨/日;2009年,在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同时,重点铺设市区河道截污管,完成总量的85%%以上;2010年,做好控源截污基础工作,按照与县区和相关部门签订的责任目标,全力推进污水支网建设和雨污分流。合肥市委、市政府每月听取水环境治理工作汇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解决突出问题,督促工程进度。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把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列为工作监督的重点,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限期解决。合肥市政协也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并把南淝河治理列为主席领衔督办案。每年初的市“两会”,均把水环境治理工作列入议案、建议和提案的重点,要求政府部门抓紧办理。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提供保障。合肥市明确投资渠道,对污水管网等纯公益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投入,列入“大建设”资金渠道予以保障。2006年以来,合肥市开工水环境治理工程共90项,概算投资94.61亿元,已建成水环境治理工程53项,在建37项,完成投资46.54亿元。同时,做到污水集中处理费用应收尽收。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合肥市先后3次调整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从2007年6月起执行的收费标准,加权平均为0.88元/吨,超过了国家规定的0.8元/吨的标准。污水处理费随自来水费征收,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市级财政预算。2009年,全市共收取污水处理费2.2亿元,支出2.25亿元,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污泥处置等,基本满足了运行管理需求。 

  (三)改革管理体制,保证建设管理工作又好又快。2006年,合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合肥市“大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因行政职能交叉、区划分割给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改变过去由一个部门统包大揽搞建设的做法,将污水收集处理的规划、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监督管理相分离,规划部门负责提供规划条件,发改委系统负责立项、初步设计批复,建委负责具体的前期设计,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招投标,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项目的施工管理,对工程实施涉及到的拆迁问题,由所在县区政府加大推进力度,财政和建投公司根据工程进度直付资金,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全程审计,既节省了造价,又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 

  水清城更美 

  尽管合肥市在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合肥市自感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合肥市将按照计划要求,一是抓好技术创新,结合国家“水专项”,积极开展污水厂提标技改、污泥处置、河道底泥清淤、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工程的试点;二是抓好再生水回用,完善再生水建设规划,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三是结合旧城和城中村改造,继续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排水设施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解决污水处理厂突发状态下污水的调配和处理问题;四是管理重心下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区负责辖区排水支管网的建设、管理以及沿河污水排口的综合整治,并将其列入目标考核范围;五是继续做好节水工作,以提升节水型城市创建指标、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试点工作为载体,在水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控源截污水平。 

  合肥因水而生,由水得名。建设滨湖临江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合肥人民不懈的追求。合肥市将继续按照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坚持标准不降、投入不减、决心不变,把城市的水环境打造成合肥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让合肥成为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author%>
中国建设报 

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